鸭梨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极品贴身家丁 > 汉朝官职一览

汉朝官职一览

    大将军:战国时始置,是将军的最高封号,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。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、骠骑大将军、中军大将军、镇东大将军、抚军大将军等等,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,其余均在三公之上。三国时夏侯惇、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。

    大司马:汉武帝(刘彻)废太尉设大司马,光武帝(刘秀)又废大司马为太尉,故大司马即太尉,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,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。东汉时与司徒、司空并称三公。

    大司农:秦时称治粟内史,景帝改称太农令,汉武帝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更名为大司农。魏初设大农,文帝(曹丕)黄初二年(公元221年)改称大司农,蜀、吴亦各有大司农。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、钱谷、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,而到了三国时期,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大鸿胪:秦时称典客,汉初称大行令,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,掌管接待宾客之事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卫尉:秦时始置,汉景帝(刘启)初更名为中大夫令,不久即恢复原名,掌管宫门警卫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太尉:同大司马。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。

    太傅:辅弼国君之官,作为重臣参与朝政,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。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。

    太常:秦时称奉常,汉景帝中元六年(公元前144年)更名为太常,掌管礼乐社稷、宗庙礼仪。其属官有太史、太祝、太宰、太药、太医(为百官治病)、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太仆:秦和两汉均设太仆,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,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太守:秦时设郡守,汉景帝更名为太守,为一郡之最高长官,除治民、进贤、决讼、检奸外,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。

    少府:秦和两汉均设少府,王莽称共工,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。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,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。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、墨、笔等物的守宫令、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、掌管衣物的御府令、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中常侍:秦时始置,东汉时由宦官担任,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,权力极大。

    中书监令:曹操为魏王时,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。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,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。

    中领军: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,不久改为中领军,掌管禁卫军。

    中护军: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,不久改为中护军,掌管禁卫军,地位略低于中领军。

    长史:秦时始置,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,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,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。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,为幕僚之长;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。东汉的太尉、司空、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,职任颇重。三国沿置不改。

    从事:刺史的佐官如别驾、治中、主簿、功曹等都称为从事。

    仓曹掾属: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,正者称掾,副者称属。

    司徒:西周始置,东汉时掌管教化,三公之一。

    司空:西周始置,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,三公之一。

    司隶校尉:汉武帝始置,负责督率京城徒隶,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,简称司隶。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。

    司金中郎将:曹操于建安十年(公元205年)置,掌管冶铁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。

    主簿:汉始置,掌管文书簿笈,司空、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。

    功曹:刺史的佐官,掌管考查记录功劳。

    东西曹掾属: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、西曹掌管人事工作,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,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。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,副者称属。

    丞相:战国时始置,为百官之长。东汉不设丞相,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复置,曹操自任丞相。“丞”与“承”相通,“丞相”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。

    丞相理曹掾: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。

    光禄勋:秦时称郎中令,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。王莽称司中,东汉又称光禄勋。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,黄初元年(220年)又称光禄勋,掌管宿卫宫殿门户。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、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、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、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,而大夫、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执金吾:秦时称中尉,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。王莽称奋武,东汉复称执金吾。曹魏先称中尉,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,掌管宫外巡卫。卫尉巡行宫中,执金吾则徼偱京师。天子出行,执金吾为先导。“吾”当御讲。

    别驾:刺史的佐吏,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,别驾则另乘传车,辅助刺史出巡,故称别驾。

    廷尉:秦时始置,汉景帝更名为大理,自后或称廷尉,或称大理。廷尉掌管刑法狱讼,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。“廷”字系直、平之义,治狱贵直而平,故以为号。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、大理平、大理监,成为廷尉三官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县令长:春秋战国时始置,一县的行政长官,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,万户以上的称为长。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、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、仓狱的县丞,一般每县有丞、尉各一人,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。

    尚书:“尚”就是执掌的意思。秦汉时,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,掌管殿内文书,地位很低。汉武帝时,设尚书五人,开始分曹治事,因在皇帝周围办事,地位逐渐重要。曹魏有吏部、左民、客曹、五兵、度支共五曹尚书。吏部又称选部,掌管选用官吏;左民掌管缮修功作、盐池园苑;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;五兵掌管中兵、外兵、骑兵、别兵、都兵;度支掌管军国支计。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。

    尚书令:秦时始置,为尚书台首长,是直接对皇帝负责、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。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,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,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。若尚书令缺,由左仆射代行令事。曹魏时以五曹尚书、二仆射、一令为八座。

    尚书郎: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。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,满一年称尚书郎,三年称侍郎。

    侍中:秦时始置,为丞相的属官,掌管拾遗补缺、赞导、陪乘、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。

    宗正:秦时始置,王莽称宗伯,东汉复称宗正,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。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征东将军:统领青、兖、徐、扬四州,屯驻扬州。

    征南将军:统领荆、豫二州,屯驻新野。

    征西将军:统领雍、凉二州,屯驻长安。

    征北将军:统领幽、冀、并三州,屯驻蓟州。

    刺史:秦时始置,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。刺,检举不法;史,皇帝所使。

    治中:刺史的佐吏。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“中”,“治中”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。

    参军: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,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,即参谋军务,简称“参军”。

    河南尹: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,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,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,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。

    典农中郎将: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,均掌管农业生产、民政和田租,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,职权相当于太守。

    城门校尉:西汉始置,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。

    相国:即丞相。

    将作大臣:秦时称将作少府,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,掌管宫室、宗庙、路寝、陵园地土木营建。

    给事中:秦时始置,西汉沿置,东汉省,魏复置。为将军、列侯、九卿,以及黄门郎、谒者等的加官。

    都督: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,为领兵官,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。

    校事: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,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。

    监冶谒者:三国时魏置,掌管冶铁的专官

    御史大夫:掌管弹劾、纠察的官员,其位仅次于丞相。

    御史中丞:御史大夫的副手。

    黄门侍郎:秦汉时,宫门皆黄色,故号黄门。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。

    散骑常侍:三国魏置,即汉代散骑(皇帝的骑从)和中常侍的合称,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,以备顾问。

    督军:高级统兵长官,位在相国、太尉、御史大夫之下。

    督邮:汉代各郡置督邮官,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,兼管宣达教令、讼狱捕亡等事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一,三公制度,

    三公是指丞相,御史大夫,太尉。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,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,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,并负责具体的执行。

    1,丞相

    丞相居百官之首,俸禄最高,掌佐天子,助理万机。西汉初期,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,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,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,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,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,凡有重要的政事,如立新君,立储,封赠,赏功,罚罪等事,以及财政,选举,民政,法律,礼制,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,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,召集百官集议,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,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。

    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:

    丞相,金印紫绶,秩俸万石。

    丞相司直,辅佐丞相,检举不法,秩俸千石。

    丞相长史,辅佐丞相,督率诸吏,处理各种政务,秩俸比千石。

    丞相征事,秩俸比六百石。

    丞相史,秩俸四百石。

    丞相少史,秩俸三百石。

    东曹掾,领郡国事,主长史的任命,外出督州郡,秩俸比四百石。

    西曹掾,领百官奏事,主府中吏之进退,秩俸比四百石。

    议曹,主谋议事。

    辞曹,主评讼事。

    奏曹,主章奏事。

    贼曹,主盗贼事。

    决曹,主罪法事。

    集曹,主簿计事,秩俸比三百石。

    户曹,主民户祭祀农桑事。

    法曹,主邮驿科程事。

    尉曹,主卒徒转运事。

    仓曹,主仓谷事。

    兵曹,主兵事。

    金曹,主钱币盐铁事。

    计相,主郡国上计事。

    主簿,省录众事。

    侍曹,主通报事。

    2,太尉

    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,专掌武事,地位和丞相相同,为最高的武官职位,秩俸万石,金印紫绶。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。

    3,御史大夫

    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,是丞相的助理,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,三公中地位最低,秩俸是中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

    二,九卿制度

    九卿是指太常,光禄勋,卫尉,太仆,廷尉,大鸿胪,宗正,大司农,少府九个机构。同时执金吾,大长秋,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,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。京北尹,右扶风,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,有资格参加朝议,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,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。

    1,太常

    太常原名为奉常,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。掌宗庙事,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,是九卿之首。

    属官主要有太史,太乐,太祝,太宰,太卜,太医六令丞,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,机构复杂,编制庞大。

    太常机构的官吏,俸禄,印件及其掌职如下:

    官名秩俸印件掌职

    太常卿,秩俸中二千石,银印青绶,掌宗庙礼仪。

    太常丞,秩俸千石,铜印黑绶,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,总署曹事,典诸陵邑。

    赞飨,秩俸六百石,铜印黑绶,掌赞天子。

    礼官大夫,千石至六百石,散职无印,是太常礼仪顾问。

    太常掾,秩俸四百石,铜印黑绶,助太常丞。

    掌故,秩俸六百石,铜印黑绶,主政事。

    均都长丞,主山陵上槁输入。

    都水长丞,主宗庙陵园治水堤。

    曲台署长,主典台殿事。

    太史属官:

    太史令,秩俸六百石,铜印黑绶,掌天时,星历。

    太史丞,秩俸四百石,铜印黑绶,辅佐太史令。

    侍诏,秩俸二百石,分掌星历,龟卜,请雨事。

    治历,主历法。

    太常掾,秩俸四百石,铜印黑绶,助太常丞。

    掌故,秩俸二百石,主故事,掌历史上国家祭祀,丧娶事。

    大典星,掌星历。

    望气佐,主望气。

    明堂丞,秩俸二百石,铜印黄绶,掌守明堂。

    灵台丞,秩俸二百石,铜印黄绶,掌守灵台。

    灵台侍诏,分掌星,日,天象,钟律之事。

    太乐属官:

    太乐令,秩俸六百石,铜印黑绶,凡国祭祀,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。

    太乐丞,秩俸四百石,铜印黑绶,太乐令助手。

    员吏,秩俸百石,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。

    乐人八佾舞,凡祭祀时为之乐舞。

    太祝属官:

    太祝令,秩俸六百石,铜印黑绶,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。

    太祝丞,秩俸四百石,铜印黑绶,掌祝小神事。

    员吏,秩俸百石至斗食,协助令,丞。

    祝人,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。

    宰人,主厨。

    太宰属官:

    太宰令,秩俸六百石,铜印黑绶,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。

    太宰丞,秩俸四百石,铜印黑绶,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。

    明堂丞,秩俸二百石,铜印黑绶,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。

    员吏,百石至斗食,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。

    宰人,主厨。

    屠者,主屠牲。

    卫士,主警卫。

    太卜属官:

    太卜令,秩俸六百石,铜印黑绶,国有大事时主卜问。

    太卜丞,秩俸三百石,铜印黄绶,助佐太卜令。

    员吏,具体办事者。

    太医属官:

    太医令,秩俸六百石,铜印黑绶,掌医药。

    太医丞,秩俸四百石,铜印黑绶,掌医药。

    太医掌医药。

    诸宗庙寝属官:

    令,秩俸六百石,铜印黑绶,守宗庙,掌案行扫除。

    食监,秩俸六百石,铜印黑绶,主食官令号。

    丞,秩俸四百石,铜印黑绶,助令守庙。

    校长,秩俸四百石,铜印黑绶,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。

    监丞,秩俸三百石,铜印黄绶,食监助手。

    中黄门,食监助手。

    寝陵园食官属官:

    庙郎,主宗庙。

    寝郎,主守寝。

    园郎,主守园。

    员吏,

    卫士,主诸庙陵园警卫。

    博士属官:

    祭酒,秩俸六百石,铜印黑绶,主教育。

    博士,秩俸比六百石,掌教育弟子,国有疑问,掌承问对。

    博士弟子,

    歌吹诸生。

    2,光禄勋

    光禄勋,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,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,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。

    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,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。

    光禄勋官吏:

    光禄卿,秩俸中二千石,银印青绶,

    光禄丞,秩俸千石,

    车郎将,秩俸比千石,

    户郎将,秩俸比千石,

    骑郎将,秩俸比千石,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,主宿卫护从。

    做中郎将,秩俸比二千石,

    五官中郎将,秩俸比二千石,

    右中郎将,秩俸比二千石,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,主宿卫护从。

    虎贲中郎将,秩俸比二千石,

    羽林中郎将,秩俸比二千石,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,主宿卫护从。

    光禄大夫,秩俸比二千石,

    太中大夫,秩俸比一千石,

    中散大夫,秩俸六百石,

    谏议大夫,秩俸六百石,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,为皇帝谋事。

    议郎,秩俸六百石,为皇帝谋事。

    仆射,秩俸比千石,主宾赞受事。

    谒者,秩俸比六百石,主宾赞受事。

    常侍谒者,秩俸六百石,主宾赞受事。

    给事谒者,秩俸四百石,主宾赞受事。

    主事,

    员吏,

    掾。

    3,卫尉

    卫尉,秦时官名,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,有元年复为卫尉。

    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,是一个武职,是皇帝的禁卫司令,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,北军由执金吾领,掌京师的徼巡,南军由卫尉统领,掌官门内屯兵。

    卫尉官吏:

    卫尉卿,秩俸中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

    卫尉丞,秩俸千石,卫尉卿助手。

    公车司令,秩俸六百石,掌殿司马门,夜缴宫中。

    南宫卫士令,秩俸六百石,

    南宫卫士丞,

    南宫卫士员吏,

    南宫卫士,

    北宫卫士令,秩俸六百石

    北宫卫士丞,

    北宫卫士员吏,

    北宫卫士,

    卫尉员吏,

    卫尉卫士,

    左都侯,秩俸六百石,掌剑戟,缴巡宫。

    右都侯,秩俸六百石,

    宫殿掖门司马,秩俸比千石。

    4,太仆

    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。

    太仆官吏:

    太仆卿,秩俸中二千石,银印青绶,掌车马,天子每出,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。

    太仆丞,

    太厩令,

    太厩丞,

    太厩尉;

    未央令,

    未央丞,

    未央尉;

    家马令,

    家马丞,

    家马尉;

    边郡六牧师苑令,

    边郡六牧师苑丞;

    考工令,秩俸六百石,制作兵器,弓弩刀铠。

    考工左丞,协助考工令。

    考工右丞,协助考工令。

    5,廷尉

    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。

    廷尉官吏:

    廷尉,秩俸中二千石。银印青绶。

    廷尉丞,

    廷尉左监,

    廷尉右监,

    廷尉左平,

    廷尉右平,

    廷尉正。

    6,大鸿胪

    大鸿胪,原称为典客,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,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。

    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。

    大鸿胪官吏:

    大鸿胪,秩俸中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

    鸿胪文学,

    大行治礼丞,

    大行卒史,

    行人,

    翻译,

    主客。

    7,宗正

    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,皇帝,诸侯王,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。

    宗正官吏:

    宗正卿,秩俸中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

    宗正丞,秩俸比千石,

    宗正员吏,

    公主家令

    公主丞。

    8,大司农

    大将军:战国时始置,是将军的最高封号,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。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、骠骑大将军、中军大将军、镇东大将军、抚军大将军等等,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,其余均在三公之上。三国时夏侯惇、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。

    大司马:汉武帝(刘彻)废太尉设大司马,光武帝(刘秀)又废大司马为太尉,故大司马即太尉,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,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。东汉时与司徒、司空并称三公。

    大司农:秦时称治粟内史,景帝改称太农令,汉武帝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更名为大司农。魏初设大农,文帝(曹丕)黄初二年(公元221年)改称大司农,蜀、吴亦各有大司农。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、钱谷、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,而到了三国时期,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大鸿胪:秦时称典客,汉初称大行令,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,掌管接待宾客之事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卫尉:秦时始置,汉景帝(刘启)初更名为中大夫令,不久即恢复原名,掌管宫门警卫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太尉:同大司马。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。

    太傅:辅弼国君之官,作为重臣参与朝政,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。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。

    太常:秦时称奉常,汉景帝中元六年(公元前144年)更名为太常,掌管礼乐社稷、宗庙礼仪。其属官有太史、太祝、太宰、太药、太医(为百官治病)、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太仆:秦和两汉均设太仆,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,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太守:秦时设郡守,汉景帝更名为太守,为一郡之最高长官,除治民、进贤、决讼、检奸外,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。

    少府:秦和两汉均设少府,王莽称共工,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。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,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。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、墨、笔等物的守宫令、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、掌管衣物的御府令、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中常侍:秦时始置,东汉时由宦官担任,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,权力极大。

    中书监令:曹操为魏王时,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。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,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。

    中领军: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,不久改为中领军,掌管禁卫军。

    中护军: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,不久改为中护军,掌管禁卫军,地位略低于中领军。

    长史:秦时始置,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,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,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。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,为幕僚之长;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。东汉的太尉、司空、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,职任颇重。三国沿置不改。

    从事:刺史的佐官如别驾、治中、主簿、功曹等都称为从事。

    仓曹掾属: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,正者称掾,副者称属。

    司徒:西周始置,东汉时掌管教化,三公之一。

    司空:西周始置,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,三公之一。

    司隶校尉:汉武帝始置,负责督率京城徒隶,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,简称司隶。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。

    司金中郎将:曹操于建安十年(公元205年)置,掌管冶铁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。

    主簿:汉始置,掌管文书簿笈,司空、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。

    功曹:刺史的佐官,掌管考查记录功劳。

    东西曹掾属: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、西曹掌管人事工作,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,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。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,副者称属。

    丞相:战国时始置,为百官之长。东汉不设丞相,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复置,曹操自任丞相。“丞”与“承”相通,“丞相”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。

    丞相理曹掾: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。

    光禄勋:秦时称郎中令,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。王莽称司中,东汉又称光禄勋。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,黄初元年(220年)又称光禄勋,掌管宿卫宫殿门户。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、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、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、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,而大夫、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执金吾:秦时称中尉,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。王莽称奋武,东汉复称执金吾。曹魏先称中尉,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,掌管宫外巡卫。卫尉巡行宫中,执金吾则徼偱京师。天子出行,执金吾为先导。“吾”当御讲。

    别驾:刺史的佐吏,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,别驾则另乘传车,辅助刺史出巡,故称别驾。

    廷尉:秦时始置,汉景帝更名为大理,自后或称廷尉,或称大理。廷尉掌管刑法狱讼,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。“廷”字系直、平之义,治狱贵直而平,故以为号。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、大理平、大理监,成为廷尉三官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县令长:春秋战国时始置,一县的行政长官,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,万户以上的称为长。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、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、仓狱的县丞,一般每县有丞、尉各一人,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。

    尚书:“尚”就是执掌的意思。秦汉时,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,掌管殿内文书,地位很低。汉武帝时,设尚书五人,开始分曹治事,因在皇帝周围办事,地位逐渐重要。曹魏有吏部、左民、客曹、五兵、度支共五曹尚书。吏部又称选部,掌管选用官吏;左民掌管缮修功作、盐池园苑;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;五兵掌管中兵、外兵、骑兵、别兵、都兵;度支掌管军国支计。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。

    尚书令:秦时始置,为尚书台首长,是直接对皇帝负责、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。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,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,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。若尚书令缺,由左仆射代行令事。曹魏时以五曹尚书、二仆射、一令为八座。

    尚书郎: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。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,满一年称尚书郎,三年称侍郎。

    侍中:秦时始置,为丞相的属官,掌管拾遗补缺、赞导、陪乘、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。

    宗正:秦时始置,王莽称宗伯,东汉复称宗正,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。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。九卿之一。

    征东将军:统领青、兖、徐、扬四州,屯驻扬州。

    征南将军:统领荆、豫二州,屯驻新野。

    征西将军:统领雍、凉二州,屯驻长安。

    征北将军:统领幽、冀、并三州,屯驻蓟州。

    刺史:秦时始置,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。刺,检举不法;史,皇帝所使。

    治中:刺史的佐吏。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“中”,“治中”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。

    参军: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,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,即参谋军务,简称“参军”。

    河南尹: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,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,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,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。

    典农中郎将: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,均掌管农业生产、民政和田租,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,职权相当于太守。

    城门校尉:西汉始置,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。

    相国:即丞相。

    将作大臣:秦时称将作少府,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,掌管宫室、宗庙、路寝、陵园地土木营建。

    给事中:秦时始置,西汉沿置,东汉省,魏复置。为将军、列侯、九卿,以及黄门郎、谒者等的加官。

    都督: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,为领兵官,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。

    校事: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,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。

    监冶谒者:三国时魏置,掌管冶铁的专官

    御史大夫:掌管弹劾、纠察的官员,其位仅次于丞相。

    御史中丞:御史大夫的副手。

    黄门侍郎:秦汉时,宫门皆黄色,故号黄门。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。

    散骑常侍:三国魏置,即汉代散骑(皇帝的骑从)和中常侍的合称,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,以备顾问。

    督军:高级统兵长官,位在相国、太尉、御史大夫之下。

    督邮:汉代各郡置督邮官,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,兼管宣达教令、讼狱捕亡等事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一,三公制度,

    三公是指丞相,御史大夫,太尉。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,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,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,并负责具体的执行。

    正一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、殿阁大学士

    武职京官:领侍卫内大臣、掌銮仪卫事大臣

    从一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少师、少傅、少保、太子太师、太子太傅、太子太保、

    协办大学士、各部院尚书、督察院左右督御史

    文职外官:无

    武职京官: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、内大臣

    武职外官:将军、都统、提督

    正二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太子少师、太子少傅、太子少保、各部院左右侍郎、内务府总管

    文职外官:各省总督

    武职京官:左右翼前锋营统领、八旗护军统领、銮仪使

    武职外官:副都统、总兵

    从二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内阁学士、翰林院掌院学士

    文职外官:巡抚、布政使司布政使

    武职京官:散秩大臣

    武职外官:副将

    正三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督察院左右督御史、宗人府丞、通政使司通政使、大理寺卿、

    詹事府詹事、太常寺卿

    文职外官:顺天府府尹、奉天府府尹、按察使司按察使

    武职京官:一等侍卫、火器营翼长、健锐营翼长、前锋参领、护军参领、

    骁骑参领、王府长史

    武职外官:城守尉、参将、指挥使

    从三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光禄寺卿、太仆寺卿

    文职外官:都转盐运使司运使

    武职京官:包衣护军参领、包衣骁骑参领、王府一等护卫

    武职外官:游击、五旗参领、协领、宣慰使、指挥同知

    四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通政使司副使、大理寺少卿、詹事府少詹事、太常寺少卿、

    太仆寺少卿、鸿胪寺卿、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

    京职外官:顺天府丞、奉天府丞、各省守巡道员、

    武职京官:二等侍卫、云麾使、副护军参领、副前锋参领、副骁骑参领、

    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、贝勒府司仪长、侍卫领班

    武职外官:防守尉、佐领、都司、指挥佥事、宣慰使司同知

    从四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内阁侍读学士、翰林院侍读学士、翰林院侍讲学士、国子监祭酒

    文职外官:知府、土知府、盐运使司运同

    武职京官:城门领、包衣副护军参领、包衣副骁骑参领、包衣佐领、

    四品典仪、二等护卫

    武职外官:宣抚使、宣慰使司副使

    正五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左右春坊庶子、通政司参议、光禄寺少卿、给事中、

    宗人府理事官、各部郎中、太医院院使

    文职外官:同知、土同知、直隶州知州

    武职京官:三等侍卫、治仪正、步军副尉、步军校、监守信?官、分管佐领

    武职外官:关口守御、防御、守备、宣慰使司佥事、宣抚使司同知、千户

    五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翰林院侍读、翰林院侍讲、鸿胪寺少卿、司经局洗马、宗人府副理事、御使、各部员外郎

    文职外官:各州知州、土知州、盐运司副使、盐课提举司提举

    武职京官:四等侍卫、委署前锋参领、委署护军参领、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、署前锋侍卫、下五旗包衣参领、五品典仪、印物章京、三等护卫

    武职外官:守御所千总、河营协办守备、安抚使、招讨使、宣抚使司副使、副千户

    正六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内阁侍读、左右春坊中允、国子监司业、堂主事、主事、都察院都事、经历、大理寺左右寺丞、宗人府经历、太常寺满汉寺丞、钦天监监判、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、神乐署署正、僧录司左右善事、道录司左右正一

    文职外官:京府通判、京县知县、通判、土通判

    武职京官:兰翎侍卫、整仪尉、亲军校、前锋校、护军校、鸟枪护军校、骁骑校、委署步军校

    武职外官:门千总、营千总、宣抚使司佥事、安抚使司同知、副招讨使、长官使、长官、百户

    从六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左右春坊赞善、翰林院修撰、光禄寺署正、

    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、汉军秋官正、和声署正、

    僧录司左右阐教、道录司左右演法

    文职外官:布政司经历、理问、允判、直隶州州同、州同、土州同

    武职京官:内务府六品兰翎长、六品典仪

    武职外官:卫千总、安抚使司副使

    正七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翰林院编修、大理寺左右评事、太常寺博士、国子监监丞、内阁典籍、通政司经历、知事、太常寺典籍、太仆寺主薄、部寺司库、兵马司副指挥、太常寺满洲读祝官、赞礼郎、鸿胪寺满洲鸣赞

    文职外官:京县县丞、顺天府满洲教授、训导、知县、按察司经历、教授

    武职京官:城门史、太仆寺马厂协领

    武职外官:把总、安抚使司佥事、长官司副长官

    从七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翰林院检讨、銮仪卫经历、中书科中书、内阁中书、詹事府主薄、光禄寺署丞、典薄、国子监博士、助教、钦天监灵台郎、祀祭署奉祀、和声署署丞

    京职外官:京府经历、布政司都事、盐运司经历、直隶州州判、州判、土州判

    武职京官:七品典仪

    武职外官:盛京游牧副尉

    正八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司务、五经博士、国子监学正、学录、钦天监主薄、太医院御医,太常寺协律郎、僧录司左右讲经、道录寺左右至灵

    文职外官:布政司库大使、盐运司库大使、盐道库大使、盐课司大使、盐引批验所大使、按察司知事、府经历、县丞、士县丞、四氏学录、州学正、教谕

    武职京官:无

    武职外官:外委千总

    从八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翰林院典薄、国子监典薄、鸿胪寺主薄、钦天监挚壶正、

    祀祭署祀丞、神乐署署丞、僧录司左右觉义、道录司左右至义

    文职外官:布政司照磨、盐运司知事、训导

    武职京官:八品典仪、委署亲军校、委署前锋校、委署护军校、委署骁骑校

    武职外官:无

    正九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、钦天监监侯、司书、太常寺汉赞礼郎

    文职外官:按察司照磨、府知事、同知知事、通判知事、县主薄

    武职京官:各营兰翎长

    武职外官:外委把总

    从九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翰林院侍诏、满洲孔目、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、国子监典籍、鸿胪寺汉鸣赞、序班、刑部司狱、钦天监司晨、博士、太医院吏目、太常寺司乐、工部司匠

    文职外官;府厅照磨、州吏目、道库大使、宣课司大使、府税课司大使、司府厅司狱、司府厅仓大使、巡检、土巡检

    武职京官: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

    武职外官:额外外委

    未入流:

    文职京官:翰林院孔目、都察院库使、礼部铸印局大使、兵马司吏目、崇文门副使

    文职外官:典史、土典史、关大使、府检校、长官司吏目、茶引批验所大使、盐茶大使、驿丞、土驿丞、河泊所所官、?官、道县仓大使

    武职京官:无

    武职外官:百长、土舍、土目

    以下是军阶,共三等九级十四阶

    上等:

    1)陆军正都统:任总统官。从一品,秩视提督。

    2)陆军副都统:任统制官。正二品,秩视总兵。

    3)陆军协都统:任统领官,总参谋官,炮队协领官。从二品,秩视副将。

    中等:

    4)陆军正参领:任统带官,正参谋官,工队参领官,总军械官,护军官;陆军同正参领:任总军需官,总理医官,总执法官。正三品,秩视参将。

    5)陆军副参领:任教练官,一等参谋官,正军械官,中军官;陆军同副参领:任正军需官,正军医官,正执法官,总马医官,一等书记官。从三品,秩视游击。

    6)陆军协参领:任管带官,二等参谋官,副军械官,参军官;陆军同协参领:任副军需官,副军医官,正马医官,二等书记官。正四品,秩视都司。

    下等:

    7)陆军正军校:任督队官,队官,三等参谋官,查马长,军械长,执事官;陆军同正军校:任军需长,军医长,稽查官,军乐队官,副马医官,三等书记官。正五品,秩视守备。

    8)陆军副军校:任排长,掌旗官;陆军同副军校:任司事生,医生,司号官,军乐排长,马医长,书记长。正六品,秩视千总。

    9)陆军协军校:任司务长;陆军同协军校:任司号长,医生,司书生。正七品,秩视把总。

    楚凉2010-07-0112:32

    【爵】即爵位、爵号,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。旧说周代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种爵位,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,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,彭越为梁王,英布为淮南王等;魏曹植曾封为陈王;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;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,多铎为豫亲王,豪格为肃亲王。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,王安石封荆国公,司马光为温国公;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,李文忠封曹国公,刘基封诚意伯,王阳明封新建伯;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,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,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。

    【丞相】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,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。有时称相国,常与宰相通称,简称“相”。如《陈涉世家》: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相乎!”《蜀相》:“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”《指南录)后序》:“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,都督诸路军马。”

    【太师】指两种官职,其一,古代称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“三公”,后多为大官加衔,表示恩宠而无实职,如宋代赵普、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。其二,古代又称太子太师、太子太傅、太子太保为“东宫三师”,都是太子的老师,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,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。如《梅花岭记》“颜太师以兵解”,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,故称。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,最后加太子太师衔;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,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。

    【太傅】参见“太师”条。古代“三公”之一。又指“东宫三师”之一,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、梁怀王的老师,故封为太傅。后逐渐成为虚衔,如曾国藩、曾国荃、左宗棠、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。

    【少保】指两种官职,其一,古代称少师、少傅、少保为“三孤”,后逐渐成为虚衔,如《梅花岭记》“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”,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,故称。其二,古代称太子少师、太子少傅、太子少保为“东宫三少”,后也逐渐成为虚衔。

    【尚书】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。隋代始没六部,唐代确定六部为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,各部以尚书、侍郎为正副长官。如《张衡传》:“上书乞骸骨,征拜尚书。”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,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,,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。

    【学士】魏晋时是掌管典礼、编撰诸事的官职。唐以后指翰林学士,成为皇帝的秘书、顾问,参与机要,因而有“内相”之称。明清时承旨、侍读、侍讲、编修、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,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。如《(指南录)后序》“以资政殿学士行”,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;《谭嗣同》“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”,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,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。白居易、欧阳修、苏轼、司马光、沈括、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。【上卿】周代官制,天子及诸侯皆有卿,分上中下三等,最尊贵者谓“上卿”。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廉颇为赵将……拜为上卿。”

    【大将军)先秦、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。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,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。自西汉霍光起直至东汉末年为全国最高文武官员,权势与地位皆高于三公,掌实权。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。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,战后即废除。《张衡传》“大将军邓骘奇其才”,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。

    3)擢。提升官职,如《战国策·燕策》:“先王过举,擢之乎宾客之中,而立之乎群臣之上。”

    (4)迁。调动官职,包括升级、降级、平级转调三种情况。为易于区分,人们常在“迁”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,升级叫迁升、迁授、迁叙,降级叫迁削、迁谪、左迁,平级转调叫转迁、迁官、迁调,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。

    (5)谪。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。《岳阳楼记》“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”中的“谪”就是贬官。

    (6)黜。“黜”与“罢、免、夺”都是免去官职。如《国语》:“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。”

    (7)去。解除职务,其中有辞职、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。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,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。

    (8)乞骸骨。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,如《张衡传》:“视事三年,上书乞骸骨,征拜尚书。”

    【千总】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。

    【大理寺卿】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,正三品。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。

    【大学士、内阁大学士】“学士”是唐代掌客文学著作的官,如果由宰相兼管“学士”,则宰相就称为“大学士”。宋代,“学士”中资望特别高的人,称为“大学士”。明代,设大学士若干人,替皇帝批答奏章,商承政务,官阶五品。如果兼任尚书、侍郎,则可以加官到一品,成为事实上的宰相,俗称“阁老”。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,阶为正一品,一般称为“中堂”。

    【工部尚书】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,明代正二品,清代从一品。

    【工部侍郎】工部副长官,明代从二吕,清代正二品。

    【广威将军】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。

    【中奉大夫】宋代正四品文官,元明两代为从二品。

    【中散大夫】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。

    【中宪大夫】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。

    【中议大夫】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。

    【中顺大夫】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。

    【中书令】唐代中书省的“中书令”、尚书省的“尚书令”与门下省的“寺中”,同称三省长官,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。中书省是决策机构,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。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、军事。元代废除三省制,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。明清两代废除中忆令的官名。

    【中书省左右丞相】元代和明初,设中书省左右丞相(或称国相),是丞相的副职。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“丞相”、“平章”、和“参政”等官名。

    【太守】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。三国以及隋炀帝、唐玄宗时期和五代,改州刺史为建郡太守。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,习惯上仅用作“刺史”或“知府”的别称。明清时期专用以称“知府”,从四品官。

    【太尉】秦汉时期,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。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,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,没有实权。到了宋徽宗时期,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,其本身并不代任何职务,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,而不问其职务的大小。元代以后废除了这个名称。

    【太子太师、太子太傅、太子太保、太子少傅、太子少保】简称“三师”、“三少”、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。“师”是传授其知识的,“傅”是监督其行动的,“保”是照管其身体的,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、德育、体育的人。隋唐以后,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,“三师”、“三少”仅为加官赠官的官衔,没有职事。宋代“三师”是宰相、亲王的加官官衔,“三师”是正一吕,“三少”是从一品。明清两代,“三师”为从一吕,“三少”是正二品。

    【太宰】古代“太宰”为百官之长。宋徽宗时期,改尚书左仆射太宰,右仆射为少宰。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。明代为正二品,清代为从一品。

    【太常寺卿】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,正三品。

    【太常寺少卿】太常寺副长官,正四品。

    【太常博士】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,正七品。

    【太中大夫】掌管议论的文官,唐宋两代为从四品,元明清三代为从三品。

    【太仆寺卿】太仆寺长官,主管传达王命、侍从皇帝出入、车马等职事,正三品。

    【太仆寺少卿】太仆寺副长官,正四品。

    【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】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。“公”是“王”以下最高爵号。唐宋两代有国公、郡公、开国县公等级,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。明代仅封侯、伯。

    【户部尚书】户部的最高长官,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、民政事务。明代为正二品官,清代为从一品官。

    【户部侍郎】户部的副长官,明代为从二品,清代为正二品。

    【文林郎】从九品文官,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。

    【仆射】“仆射”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。唐宋两代“仆射”实际上就是宰相。

    【左右参政、左右参议】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。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,参政、参议分守各道,并分管粮储、屯田、军务、驿传、水利、抚名等事,一般是正四品。

    【龙虎将军】明代正二品武官。

    【主簿】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。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,唐代列为从七品,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、九品,县主簿为九品。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杂职,并将它裁减。

    【礼部尚书】主管朝廷中的礼仪、祭祀、宴餐、贡举的大臣,清代为从一品。

    【礼部侍郎】礼部副长官,明代从二品,清代为正二品。

    【节度使】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,官阶二至五品不等。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。

    【布政使】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。布政使为政司的主官,从二品,仅次于巡抚一级,为防止专权,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,清康熙年间已后不再分左右。

    【正奉大夫】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。

    【正议大夫】唐代正四品文官。

    【刑部尚书】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,明代为正二品,清代为从一品。

    【刑部侍郎】刑部副长官,明代从二品,清代为正二品。

    【光禄大夫】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。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,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,从二品官。元明为从一品,清为正一品,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。

    【同知】府的副职称为同知,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,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。明清时期,各府同知为正五品。

    【同平章事】“同平章事”是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”的简称。“平章”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。位高时,“同平章事”相当于宰相的官衔;位低时,官衔也在五品以上。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,元代时用时不用,官位较低。

    【吏部尚书】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,是吏部的最高长官。唐宋是正三品,明代是正二品,清代为从一品。通常称为天官、冢宰、太宰。